所谓难者不会,会者不难。其实弧球的力量很容易。我们经常看到大师们不慌不忙的拉球,也就是轻松省力,因为他们掌握了这个技能。
如果你扔5分钟100个球左右,你的理解和感受会突飞猛进,因为你会发现你扔得越来越远。在练习过程中,你会有这样的感受:
1:放松。
放松是拉球重要的。无论是拍摄还是用力,整个手臂都是放松的。拍摄时,手臂会稍微绷紧,肘部以下依然放松。同时,你也可以试试手臂紧张的效果。你觉得自己用了很多力气,但是球就是扔不远,因为紧张会产生对抗力。
2:身体发力。
球扔得远,力的来源是蹬地转腰,而手臂只是顺势而为,把速度传递到手指上。你也可以试试不蹬地不转腰的效果,扔不远。
3:收小臂。
毫无疑问,收集小臂的重要性。但是收集小臂并不是主动发力,而是顺势而为,如果“1”、二是做好了,小臂自然会快收,加速把球扔出去。如上所述,为什么大臂要稍微绷一点劲?
因为手臂有点紧,会突然刹车,手臂会沿惯性加速收缩,这就是双节棍的原理。你也试着主动收集手臂。感觉很难,扔的也不远。
4:协调。
和谐的本质是共同努力。这种感觉,需要量的积累,但是在100个球内,你一定会做到协调,找到这种感觉。
5:空挥拍。
到目前为止,你已经掌握了发力机制,拿起球拍,按照自己理解的要领挥杆。你会发现这种发力机制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,这是对的,说明你进步了,进步了!记住这种感觉,试试舞台。
6:连续抛球。
您可以节奏先慢后快,练习连续拉球,重点是调整球与球之间的身体松紧度。
这种练习的优点是效果直观,对比明显。你可以在没有别人指导的情况下筛选出优化的动作。把球拉下来,向前扔。如果你想扔得更高,你应该向前扔。反手练习也是如此。
“死亡”的方面是发力机制,它就像一个数学公式,不管是谁,在哪里都要这样使用,可以快速成功;
“活”方面是指找点、取位、板型调整、打磨比例调整,这不能快速完成,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总结。
也就是说,如果你记住数学公式,你可能解决不了应用问题,但另一方面,如果你记不住公式,你就解决不了问题。这是发力机制与实际应用的辩证关系。